最近,朋友圈里流传着一句口号:
“大干快上100天”。
如果放在几年前,多数人可能只会把它当作企业的“打鸡血”口号。
可在2025年的九月,这却成了整个汽车行业的真实写照。
往年的年底冲刺,大多从11月广州车展前后才正式打响,节奏通常是“大干30天”。而今年不同,战斗提前到了9月。
成都车展刚刚落幕,九月的车市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。
数据是真实的。即便是去年的新能源大热潮下,同期上市的车型也只有不到40台。而即将过去的这个9月,平均每天就有两款新车发布,抛开几个特殊的纪念日前后,几乎天天都有新品登场,累计有超过71辆的新车投放市场。最夸张的黄道吉日,竟然有8台车在中国的各地被推向消费者。
展开剩余80%如此密集的发布节奏,不仅外国人未曾见过,中国人同样陌生。连见惯了风浪的老汽车人,也忍不住摇头叹息:这样的阵仗,前所未有。
“金九银十”四个字,早已不足以描摹眼前的场景。肉眼可见的,是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压力之下,整个行业被硬生生推上前线的集体冲锋。
政策层面,延续十年的新能源购置税免征将在2025年画上阶段性的句号。自2026年起,优惠减半,每台车最多减免1.5万元。对三四十万元的中大型车客户而言,这或许只是锦上添花;但对二十万元级的主流消费群体,却几乎等于直面近万元的额外负担——足以改变他们的购车决策。
购置税退坡并非意外,而是行业早已心知肚明的预期。广汽前董事长曾庆洪当年因呼吁“油电平权”一度被骂上热搜。可如今靴子真的落地,照进现实,企业们才猛然发现:那些曾被视为拥有绝对竞争力、能够碾压燃油车的新能源汽车,在失去购置税扶持的那一刻,光环骤减,与燃油车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悬殊。
补贴退坡,不仅是一次政策调整,更像是一声战鼓。新能源与燃油车的较量,终于进入赤膊上阵、刺刀见红的白刃战阶段。
这也导致厂商的时间表被重新改写。
过去还能把希望押在四季度末12月的那一波冲刺上,而如今,留给他们的已是没有退路的百日竞速。每一款新车的发布,都像是押上筹码的一次豪赌。押对了产品,全年销量的缺口或许能被迅速填平,甚至还能为来年的开局赢得主动;押错了产品,不仅会成为这场混战的炮灰,更可能让整个品牌在激烈竞争中掉队。
市场层面,今年的十一长假叠加中秋,形成整整八天的黄金消费期。
在“促消费”成为全年主旋律的大背景下,会有多少消费者走进4S店,把购车计划落到实处?答案或许要等假期结束才能揭晓。但厂商没有资格等待,他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确保自己的经销商体系在假期第一天开门时,就能摆出最新、最强势、最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。除此之外,不可能有其他选项。
购置税政策变化和市场消费趋势是肉眼可见,那肉眼可见之外呢?
轰轰烈烈的新汽车搞了十来年,格局从未稳定。从一开始的蔚小理独领风骚,到后来的华小迪的后起之秀,每一个时期都有那个时期的当红炸子鸡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,觉得还有机会。
但今时已非往日。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数据中接连释放出“格局已定”的信号:新能源汽车TOP10的行业集中度已超过80%,而三年前,这个数字还只有53%。
这意味着什么?很直观——每卖出10辆新能源汽车,就有8辆流向TOP10企业。市场的集中度,正在与新能源的规模同步攀升。
在这场开疆拓土的新能源盛宴中,吃肉喝汤的永远是头部玩家。对掉队者而言,这并不是一场盛宴,而更像是一场饥荒。
在中国汽车的大市场中,“鱿鱼游戏”已成现实。在整体规模难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,任何一家企业的销量提升,都意味着对另一家曾经的市场主体的份额剥夺。
在消费者的视角里,一家企业的停产往往只是新闻客户端推送的几行文字,更多是一种“眼看他楼塌了”的看客心态。但只有置身企业之中,才能真正体会:在无数用户和员工的背后,一家企业承载着一个个鲜活家庭的生计与希望。
即便是大家都有着草台班子的自序,但当草台轰然倒下,员工连一根救命稻草都抓不住。
这样的局面,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有片刻松懈。轮番上市的新车,就是这种不可松懈的体现。唯有在最短时间内拉满火力,才能在这场混战中多争取一丝生机。
逆风卖车,不进就退。
对于一些品牌而言,2025年9月,或许是最后一次推出新车的机会。越是拼命,越显得悲壮。反观消费者,却并不盲目。厂商拼命抢跑,用户却冷眼旁观,把生死判决权牢牢握在手里。信息的轰炸让他们更加耐心,等待反而成了一种主动的选择。
即便把目光投向海外,也会很快发现:国内的激烈竞争,早已随着出口蔓延到全球各地。国内的内卷,还有人抽鞭子驱赶;而国外的竞争,则纯粹比拼谁的血条更厚。
但令人欣慰的是,消费者并非盲目追随。营销的热闹终究会散场,虚火迟早会熄灭,能够留下来的,只有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长期主义。事实上,已经有一些企业的产品,开始展现出这样的特质。
关键在于,这种所谓的“长期主义”,是停留在口头标语,还是落实到坚持品质、造良心车的实际行动。唯有将其真正贯彻到底的企业,才依旧握有机会。
世道纵然荒唐,但真正的金子,总会发光。
71款车,不是71个机会,而是71次筛选。能在100天里真正跑出来的,才有资格继续留在牌桌上;其余的,只会被遗忘。
所谓“大干快上100天”,对厂商而言从来不是口号,而是背水一战的真实心境。
不过,行业的冷酷在于,2026年不会记住这71款车的名字,只会记住——谁活了下来。
发布于:北京市融胜配资-低息配资炒股网-股市杠杆操作-配资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