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英伟达的市值已经突破了 4.5 万亿美元。今年以来,英伟达股价累计涨幅已达约 39%。我们也观察到,英伟达在AI基础投资方面也是频频发力,不断地开疆拓土。OpenAI近期表示,英伟达将以股权形式向这家 AI 初创公司投资至多 1000 亿美元,同时还将建造价值数千亿美元、配备英伟达图形处理器的数据中心。随后,OpenAI 宣布与甲骨文合作建设五座大型新数据中心,这些数据中心预计将搭载数十万块 GPU。两家公司称,整个 “星门”项目将耗资 5000 亿美元。
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,在新建 AI 数据中心的投资中,约 70% 用于采购英伟达的产品。很快,花旗集团分析师将英伟达的目标股价从 200 美元上调至 210 美元。分析师表示,OpenAI 的一系列公告发布后,他们对 AI 基础设施支出的预期有所上调,这是上调目标价的主要原因。值得关注的是,除了OpenAI 外,Meta、谷歌等企业也在大幅增加 AI 基础设施支出。
此前,英伟达还斥资50亿美元战略入股英特尔,一系列的动作都蕴藏着英伟达的霸权升级,也是全球科技产业的底层逻辑重构。如果说以前是客户追着要GPU,那么如今是英伟达带着钱帮客户建产能。英伟达与OpenAI的1000亿美元合作,本质是一套“投资-锁定-循环”的商业闭环。英伟达先用资金帮OpenAI搭建10GW算力集群(相当于近百万台AI机柜,需1400万张GPU支撑),再通过长期合同锁定其未来3-5年的订单,待OpenAI用算力变现后再续单循环。这种模式让英伟达彻底跳出“靠芯片周期吃饭”的被动局面,转身成为“算力运营商”。
展开剩余60%按单张H200 GPU 3-4万美元的打包价计算,仅OpenAI这一单就潜藏4000-5000亿美元的收入空间。当OpenAI的模型训练深度绑定英伟达的NVLink架构和CUDA生态,其他芯片厂商再难插足,无形中构建了自己的护城河,因为其他厂商的产品很难在进入,就相当于技术排他性。对英特尔的50亿美元的投资,双方计划推出“CPU+GPU深度互联”的定制方案,英特尔的x86芯片将与英伟达GPU无缝协同,甚至开发融合GPU Chiplet的PC处理器。这意味着英伟达从云端算力霸主,正式切入个人电脑和边缘设备市场,构建起“云端-终端”全场景算力版图。对英特尔而言,这是获得资金与技术背书的救命稻草;但对行业而言,却是“算力标准由双巨头定义”的新格局。
英伟达向东南亚和印度数据中心联盟供应H100及Blackwell芯片,要求18个月内交付超2万台处理器。这预示着一方面可以规避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限制,另外又抢占新兴市场的算力红利。这场布局直接巩固了英伟达的垄断地位。目前其在AI GPU市场的份额已达92%,而接连的大订单正在将这个数字推向极致。更隐蔽的是生态捆绑效应:当甲骨文为承接OpenAI的算力需求不得不采购英伟达GPU,当英特尔的CPU设计围绕英伟达架构优化,整个产业链都在被“NVDA化”。
英伟达的交易潮,本质是全球AI算力竞赛的白热化信号。来自德勤的数据显示,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投资已达7万亿美元,而AI基础设施支出占比从2023年的15%飙升至40%。除了OpenAI之外,微软、Meta、谷歌均在加码算力建设,仅谷歌就计划2026年前部署5GW算力集群,因为“训练万亿参数模型单次成本已达数亿美元,没有算力储备就等于退出竞争”。
当然,黄仁勋的野心庞大,但也面临着两道绕不过的坎。首当其冲的是电力瓶颈。德勤预测,到2035年美国AI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从2024年的4吉瓦暴涨至123吉瓦,增长30倍。10GW的算力集群需要签署长期电力购买协议(PPA),但美国得州、加州已多次因AI机房耗电激增发布负荷预警,欧洲部分地区甚至暂停审批新的数据中心项目。算力建得再快,没有电就是一堆废铁。另一重风险来自技术路线变革。若未来ASIC专用芯片在特定场景下实现成本反超,或量子计算取得突破,英伟达的GPU霸权可能瞬间崩塌。目前已有初创公司推出针对图像生成的专用芯片,成本仅为GPU的1/5。
当然,潜在的风险有太多的变数,现如今,英伟达的战略已不可逆。其通过交易构建的“算力央行”体系,正在将AI产业的规则制定权握在手中。从硬件架构到软件生态,从云端算力到终端设备,从资本投入到订单分配,几乎每个环节都刻着“英伟达印记”。可以说,英伟达的交易潮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:算力不再是科技产品,而是像电力、石油一样的基础资源;掌握算力规则的企业,将成为全球经济的“隐形央行”。当然,电力瓶颈可能放慢扩张脚步,反垄断调查可能拆解生态壁垒,技术突破可能颠覆现有格局。更重要的是,当算力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,数据隐私与技术公平的问题将愈发尖锐。
发布于:山西省融胜配资-低息配资炒股网-股市杠杆操作-配资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